活性污泥(SOUR)簡易測定方法及判斷
2020-07-11 來自: 山東環(huán)科環(huán)??萍加邢薰? 瀏覽次數:3629
1.裝置準備:
DO測定儀、溫度計、300mL容量BOD培養(yǎng)瓶、磁力攪拌器、計時器。
2.測定程序:
(1)從曝氣池取適量混合液固體(MLSS),在實驗室內連續(xù)曝氣5~10分鐘,測定混合液的溫度T(℃),之后注入300mL容量BOD培養(yǎng)瓶,插入DO探頭并將瓶口密封;
(2)將BOD培養(yǎng)瓶置于磁力攪拌器上開始攪拌;
(3)記錄瓶中DO隨時間的變化,每隔30秒鐘記錄一次,持續(xù)大約10-15分鐘,使DO降低超過1 mg/L,否則繼續(xù)延長記錄時間;
(4)測定混合液揮發(fā)性懸浮固體(MLVSS,g/L)。
3.計算方法:
將測得的DO隨時間變化繪制成曲線,截取曲線中的線性部分求其斜率,該斜率即為耗氧速率(OUR),單位為(mgO2/L)/min。SOUR計算公式為:
當T≥20℃時,θ=1.05;當T<20℃時,θ=1.07
4.污泥活性判斷
從曝氣池不同位置取樣,測定的SOUR也不一樣。從曝氣池好氧段首端取樣測得的用SOURfed表示,從曝氣池末端取樣測得的用SOURend表示,SOURfed通常高于SOURend。SOUR受很多具體因素影響,各污水處理廠應以自行比較為主,當SOUR比以往數據降低,說明活性污泥受到某些因素影響導致活性降低。當缺乏本廠歷史數據時,可用依據下表判斷污泥活性是否正常,當實測SOURend低于對應的參考值,說明污泥活性由于某種因素被抑制:
可依據SOURfed和SOURend的比值判斷污泥活性是否抑制,具體見下表:
污泥沉降比觀察要點
沉降比檢測方便,為及早發(fā)現生化系統(tǒng)問題提供了可能。在做沉降比實驗時的觀察要點有上清液液面、沉降過程、上清液、沉淀物等。
1.仔細觀察上清液液面是否有油狀物、浮渣、氣泡,并要用手輕扇量筒口聞氣味。
①油狀物通常表現不明顯,注意仔細觀察朦朧的油狀物覆蓋液面;油狀物存在的原因,進水含有礦物油或乳化油、洗滌劑和消泡劑。
②浮渣通常為棕黃-色、黑色絮狀團浮于液面,存在原因:曝氣過度;活性污泥老化;液面油狀物所致;污泥中毒;絲狀菌膨脹;活性污泥缺氧。
③氣泡通常表現為液面與量筒間的成排氣泡(較大)或附著與液面浮渣的氣泡(較?。P纬稍颍浩貧膺^度;活性污泥老化;液面油狀物所致;反硝化所致;絲狀菌膨脹。
④氣味在沉降初期聞,土腥味重則活性高;酸堿味重則混合液PH異常;臭味重則可能缺氧;其它異味可考慮特殊工業(yè)廢水流入。
2.仔細觀察沉降過程中的整沉性、速度、間隙水、絮態(tài)等方面。
①在自由沉淀到集團沉淀的階段,整沉性表現出泥水界面清晰和整體沉淀。原因:曝氣過度則差;中毒污泥整沉性差;絲狀菌膨脹整沉性好但沉速慢。
②速度分初期絮凝速度;自由沉淀和集團承擔的速度;泥水界面形成的速度。原因:污泥老化程度越老化越快;活性污泥負荷越高越慢;絲狀菌膨脹緩慢;惰性物質含量越高越快。
③絮體形成以后,絮體間水體情況,清晰度和顆粒物。原因:曝氣過度增加不絮凝細小顆粒;活性污泥活老化解體;污泥負荷過高混合液渾濁;絲狀菌膨脹高清晰度。
④絮態(tài)為絮凝后的顆粒大小、絮體活動方向、絮體色澤。原因:曝氣過度絮體松散;活性污泥老化絮體粗實、色澤深暗;活性污泥負荷過高造成細小絮體形成;絲狀菌膨脹絮態(tài)細密。
3.仔細觀察上清液清澈度、顆粒、間隙水、掛壁等現象。
①清澈度為上清液的整體色度、濁度。表現及原因:污泥負荷越高越差;曝氣程度過量則差;污泥中毒整沉差;絲狀菌膨脹上清液清澈。
②上清液懸浮顆粒數量。原因:污泥老化程度越老化越多顆粒;污泥中毒上清液渾濁且伴細小散裝顆粒;活性污泥負荷越高越渾濁;惰性物含量越高越渾濁。
③散在顆粒間水體清晰度。原因:曝氣過度大顆粒間隙水見仍可見小顆粒;活性污泥老化間隙水清澈;污泥負荷過高間隙水渾濁;污泥中毒間隙水渾濁。
④量筒壁粘掛有活性污泥絮體顆粒。原因:活性污泥老化;曝氣過度。
4.仔細觀察沉淀物的壓實性、氣泡等。
①壓實性為最終的沉淀物密實度。原因:惰性物含量越多越密實;污泥負荷越低越密實;曝氣程度過度則差;污泥中毒細碎密實;絲狀菌膨脹隨膨脹度而變化。
②沉淀絮體內夾有氣泡。原因:曝氣過度沉淀后即可見細小氣泡;絲狀菌膨脹;活性污泥老化后粘度增高;活性污泥反硝化攪拌后會釋放出來;取樣后高溫細小氣泡膨脹所致。
技術裝備